2022-03-23 11:28:28
这两天所有人的神经都被东航坠机事件牵引着。
人们既忍不住查询事故的最新信息,又不愿意相信这一切真的发生。
大家的情绪被这个事件无情的冲刷着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从刚开始的震惊,难过,到现在人们开始思考在这场灾难下,我们能做点什么?
特别是为那些无助、悲伤的遇难者家属做点什么?
事件回顾
3月21日,东航一架波音737客机在执行昆明至广州航班任务时,起飞1小时零4分后忽然从巡航高度垂直下降,随后失联、坠毁。
因为从高空急速下降,加上撞击山体后航空煤油的燃烧,现场只留下一些飞机残骸,甚至都没有找到遇难者尸体,地上落着遇难者的遗物。
明明正常起飞的一架飞机,就这样惨烈的坠毁。
有一个乘客的未婚夫说,自己本来到广州机场接未婚妻,他们打算马上要结婚的。
还有一位临沧的女士说,自己的6位亲友都在飞机上。
这次空难事件中,也有因为各种原因没有登机的幸运者。
一位辛女士原本买了这趟航班,男友建议做了核酸检测再走,于是改签了另一班飞机。事故发生后,辛女士语气颤抖的说自己心情复杂。
连那些曾经坐过这班飞机的人们,也都纷纷表示难以抑制自己悲伤的心情。
这场空难牵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关注,处在风暴最中心的是遇难者家属。
而对于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干预是长期且复杂的援助,本文重点讲述灾难发生后短期内的心理援助部分,旨在安慰遇难者家属的悲伤,帮助他们面对正常生活。
灾难后遇难者亲属的心理创伤症状
面对亲人的离世,家属的悲伤情感一般会经历休克期和否定期、接受期三个阶段。
相关的症状表现如下:
第一,过度反应
面对突发的灾难和亲人的离世,遇难者家属可能会出现大哭,惊慌,心跳加快,眩晕等躯体症状,伴随焦虑发作,难以入睡。生活工作全面停摆。
第二,收缩
是指遇难者家属在短时间内无法将注意力从灾难挪开。
通过新闻,网络和各种渠道打听灾难相关的信息、资料。
结果越看越难过,越难过越想看。很多家属还会否认事件的发生,认为亲人还会回来。
第三,解离
这种状态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“魂不守舍”“心不在焉”。
很多遇难者家属因为满心想着离去的亲人,无法融入现实生活。
他们会感到平时熟悉的环境变得陌生,对自己走过的路,看到的风景一点印象都没有。好像完全脱离了自己的思维和身体。
第四,僵直
当家属被无助绝望的情绪紧紧包裹,会感到身体都变得无法动弹。
也有的人会被亲人去世的噩耗震惊得想哭但哭不出来,感到嗓子被什么堵住。
僵直反应也会在日常我们感到紧张的时候表现出来,例如当骑着自行车的你,快要跟迎面飞驰的另一辆自行车撞到,本应躲闪的你却怎么也动弹不了,只能眼睁睁看着两辆车撞在一起。
抚慰遇难者家属的悲伤
助其面对正常生活
首先,帮助他们接纳对于死亡的真实感受
亲人忽然离世,家属会有强烈的不真实感觉,觉得亲人并没有离开。
马航MH370失联7年多了,上图的妈妈还是每天都随身带着给女儿做的接机牌。
有位父亲一直在给儿子的手机充话费,总觉得儿子会打电话给他报平安。
这种时候可以引导家属来讲述灾难发生的过程,自己在哪里,是谁通知他灾难消息的,他当时的反应是什么,以及对逝者的后事安排有什么建议?
这些具体的讨论,会强化家属对死亡的认识,讨论失落的过程也是面对事实的过程。
其次,鼓励家属适度地表达悲伤情绪
亲人离世,家属开始会经历震惊,焦虑,幻听这样的身心混乱的阶段。其他人要理解这些悲伤的情绪是正常的反应。
也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家属整理出混乱状态下的核心矛盾,以配合后续专业的心理治疗。
这个阶段,可以陪伴家属去回忆亲人在世时的美好时光,试着从这些美好回忆中挖掘出家属继续坚强生活的动力。
例如有个失去儿子的母亲,在悲伤中想到儿子正在筹划出版的书籍,就觉得自己应该试着调整一下状态,好把儿子的书籍出版,完成逝者心愿。
第三,帮助家属适度地处理依附情结
亲人的离去,带给家属巨大的心理冲击,难免会有恐慌、茫然的感觉。
有的为了逃避痛苦,会把亲人的物品全部丢弃,焚烧,有的想要变卖家产搬离伤心地,有的甚至期望迅速进入一段新的关系。
可以试着告诉家属,逝者已逝,他和逝者的依附不能这么密切,不要在悲伤时作出重大的资产处置决定,等情绪慢慢平复后再做决定。
第四,避免采用笼统、无助的言语抚慰悲伤者
在家属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时,如果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安抚,可以先安静的陪伴,牵手、拥抱。
避免用笼统的、无助的语言安抚家属,例如“世事无常,人算不如天算”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”“你得勇敢点、坚强点”这样的话。
生离死别是人生最大的创伤和痛苦,这些笼统的语言会让家属觉得自己的悲伤是消极的,不应该释放的情绪。
我们要允许家属表达悲伤,并给予最大的理解、共情和支持。
这样家属的悲伤情绪释放后,才能慢慢认识灾难的真实性,逐渐恢复理智、平复心情,重新开启新的生活。
第五,观察家属的言行思维,必要时及时送医
如果逝者家属出现过度悲伤昏厥,或者滥用酒精、药物,甚至自伤自残的状况,要及时劝阻、送医。
最后的结语
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显示,大型灾难之后约30%~50%的受灾人群会出现中至重度的心理失调,及时的心理干预和事后支持会帮助症状得到缓解。
而在灾难发生一年之后,20%的人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疾病,他们需要长期的心理干预。
同样,对于空难中遇难者家属的心理干预,短期的抚慰可以让他们尽快面对正常的生活。
但从短期的危机干预到长期的哀伤辅导,直至恢复工作生活的秩序,抚平内心的创伤,还需要周围的亲友和专业的心理工作者付出更多的陪伴和干预。
疫情,战争,空难……
所有这一切告诉我们:人生没有永远,来日并不方长。
珍惜当下,在无法预料的未来,祝大家平安。
参考书籍:
1,彼得-莱文《唤醒老虎》
2,孙宏伟《心理危机干预》
-END-
作者:素琪
编辑:雪梨
设计:多纳
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