攒攒商务网

为什么不想做的事情孩子却不敢说“不”?

2022-03-29 03:17:02

云看看免费在线看最新电视剧 https://www.yunkk.net

马伊琍在直播里讲过女儿爱马的故事:

有一次,爱马和小朋友玩过家家的游戏,有个小朋友让她扮演宝宝的角色,可爱马明明不想要这个角色而想扮演妈妈,可一句拒绝的话都没说。

马伊琍看得又气又急,忍不住参与进去,告诉爱马她有权利选择拒绝,鼓励她表达出自己的想法,爱马却依然表示“我不敢”。

其实,在我们身边,也有不少这样的孩子:

他们总会顺从他人的想法、照顾他人的感受,对他人的要求有求必应,很少与人争论,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是“我都可以”、“无所谓啦”……

《人间失格》里有一句话:“我的不幸,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。”

一个从来不敢说“不”的孩子,内心很有可能是委屈的、无力且无助的,当然也是令人担忧的。

不敢说“不”,让孩子失去真实的自我

在心理学中,顺从型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的一种倾向,这些孩子通常独立性差,在遇到事情时,会选择放弃自己的利益,不加批判地接受别人的意见,照别人的意见办事。

这类型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颇受欢迎。

在老师父母眼中,他们是不让人操心、不给人添麻烦的“乖孩子”;在同伴眼中,他们善解人意、把周围的人照顾得很周全,令人愉快。

但是,从孩子身心发展的角度来看,孩子如果过度顺从,不见得是件好事。为什么呢?

1.缺乏主见而导致失去自我。

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副主任徐凯文在一项调研中发现,有40.4%的北大新生认为人生没有意义,活着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活下去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

因为很多优秀的孩子,从小就被父母严格要求,他们压抑着自己的欲望和需求,不敢表露真实的自我,只能顺从地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着。

一旦进入到大学,脱离了父母的控制,就找不到自己努力的方向了。

所以,过度顺从的孩子自我价值感很低,感受不到美好的事物,自然对生活也没有了信心。

2.思维偏激更容易走极端。

《无声告白》中的莉迪亚,是一个超级顺从的孩子。

她不喜欢医学,却因为妈妈喜欢而努力去学习;她没有好朋友,却因为爸爸希望她多去社交而假装给朋友打电话。

家里唯一能理解她的是哥哥,可是哥哥考上了哈佛也要离开了。

孤独的她最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。

有些父母不明白:自己很爱孩子,孩子看上去也很懂事,可为什么会选择极端的方式呢?

在莉迪亚妈妈的眼中,莉迪亚是一个非常懂事的孩子,她不相信女儿会自杀,当她在女儿的书包里发现香烟和避孕套时,立马惊呆了。

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让·皮亚杰说:“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,长大后普遍心理问题较多,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、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,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,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,内心压抑、痛苦。”

3.缺乏自主性导致竞争力匮乏。

心理学家霍妮在对顺从型的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时候发现,他们并不是没有攻击性,而是死死地压抑着自己的攻击性;

另外,在他们顺从、关系和爱的背后,深深埋藏着利用、控制和支配别人的欲望。

所谓竞争力,是一种自我展开的力量。

当欲望和攻击性过度压抑之后,孩子很难真实的表达自己,优势也更容易被掩盖,甚至扭曲。

《未来简史》作者尤瓦尔·赫拉利说:“无论在哪个世界,那些富有勇气,独立而善于思考,且不容易被挫折打败的人,终归会站在金字塔顶层。”

过度顺从的孩子,习惯了顺从权威,习惯了按照别人的要求去做事,缺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勇气和创造力,最终只能“泯然众人矣”。

孩子为什么害怕说“不”?

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:

有些孩子看着自己的玩具被别人拿走而不敢要回来;

有些孩子面无表情地被妈妈推进一个又一个的补习班;

还有些孩子跟朋友们一起过家家,却扮演着自己不喜欢的角色,就像前面提到的爱马一样……

为什么他们明明内心不情愿,却不敢说“不”呢?有以下两个原因:

1.受父母性格的影响

有些父母比较强势,对孩子的控制欲很强,孩子只能不停地退缩和顺从,满足父母的要求。

电视剧《小舍得》里,田雨岚认为儿子子悠喜欢虫子、喜欢足球会影响学习,就不允许他有自我的需求,而是强迫他上各种补习班,为此子悠不得不放弃自己热爱的生物学和足球。

当这样的孩子在面对外人时,就没有说“不”的勇气。

还有些父母自身性格比较柔弱,不喜欢与人发生冲突,就会扮演“老好人”的角色,当孩子的玩具被别人抢走时,他们会说:“没关系,要懂得分享”;当孩子被别人打时,他们会说:“没关系,他不是故意的”。

他们以为这样就教会了孩子一些美德,却不知道这其实是剥夺了孩子的自主意识,孩子会认为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,自我价值感越来越低,逐渐形成顺从的性格。

2.父母错误的引导

不敢说“不”的孩子,他们对拒绝的认知,往往停留在“拒绝别人是错误的”层面。

比如,拒绝是不礼貌的行为,拒绝会让自己失去朋友,拒绝会让对方受到伤害等等。

而这个认知,往往跟父母的错误引导有关。

有些父母会经常对孩子说:

“你不听妈妈的话,妈妈就不爱你了。”

“你要乖,这样妈妈再怎么辛苦都是值得的。”

“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。”

前面提到的田雨岚就是这样,她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子悠好,而子悠在她的影响下,也认为只有顺从妈妈拼命学习,才不会辜负妈妈对自己的爱。

久而久之,孩子也被逼得很顺从,他们总担心自己的拒绝会破坏别人对自己的好意,会影响双方的关系,从而选择委屈自己。

当然,还有孩子自身各种复杂的成长因素导致她们害怕与人发生冲突,比如,缺乏自信心,经历过被排挤、孤立,甚至遭遇过校园暴力,等等。

如何让孩子敢于说“不”?

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,比教育孩子顺从听话更好的方式,是懂得释放他们天性的同时给予正确的引导,让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自主判断能力。

具体怎么做呢?在这里给出几点小建议:

第一,从小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想要孩子懂得拒绝,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鼓励孩子敢于表达自己的感受。

绘本《让孩子学会说“不”》中,凯尔特别喜欢叔叔威力,可是威力叔叔却喜欢挠他痒痒,这让他很苦恼。

他想了很多种办法去逃避,就是不敢直接跟叔叔说“不”。

妈妈知道以后,告诉他身体是自己的,如果不允许就没有人能碰,并鼓励他跟叔叔说出来。凯尔照着做了后,叔叔不但没有生气,还特别尊重他。

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够独立,遇事有主见,那么就不要忽视孩子的感受,要鼓励他表达出来,让他拥有拒绝的权利。

第二,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。

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,在民主的家庭中,孩子是被尊重的,父母们懂得聆听孩子的声音,也会给予孩子选择的权利。

《小妇人》中,马奇家的女儿艾米,有次被老师在全校师生面前羞辱后不想去上学,妈妈得知艾米的心声后,并没有强迫她去学校,而是同意她在家专心学习,并写了封信给老师,坚决捍卫艾米受尊重的权利。

正因为受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,艾米遵从了自己的内心,敢于拒绝自己不喜欢的事情,不会为了讨好他人而委曲求全。

第三,教孩子科学的表达方式。

比如孩子刚买一个特别喜欢的新玩具,可小朋友想借去玩。

这时父母可以扮演刚买到新玩具的孩子,两人用不同的拒绝方式,让扮演借玩具的孩子体会一下被说“不”的感受。

父亲直接说:“不,我不借给你”。母亲则用委婉的语气拒绝:“这是我刚买到的玩具,我先玩几天,再借给你。”

用这种方式,让孩子明白委婉地表达会比直接拒绝更能让人接受。

当然,对于一些不正当的要求,要教孩子直接说不。

比如面对经常要孩子帮忙写作业的同学时,或者面对怂恿孩子逃课、不遵守校规的朋友时,都要直接拒绝。

正确说“不”,不仅需要勇气,还需要孩子拥有自主意识和主观判断力。

冯骥才说:“风可以吹起一张白纸,但是吹不走一只蝴蝶,因为生命的力量在于不顺从。”

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拒绝的底气和能力,独立思考,内心强大!

参考资料:

1.(美)鲁道夫·德雷克斯,(美)薇姬·索尔兹,《孩子:挑战》,天地出版社,2020年11月

2.卡伦·霍妮,《我们内心的冲突》,长江文艺出版社,2019年12月

3.(美)简·尼尔森,《正面管教》,北京联合出版公司,2016年07月

-END-

策划:MT

作者:美丽心情

编辑:雪梨

(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,侵权可联系删除)

上一篇:

下一篇:

Copyright© 2015-2020 攒攒商务网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