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-06-07 21:18:00
导读
3 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,不仅在短期内影响企业、居民等市场主体的生产生活,供需收缩,还进一步冲击市场预期,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,财政形势尤其是基层财政更加严峻。疫情下的财政形势将如何变化?当下财政政策应如何发力?发力的重点在哪里?是否应该发行特别国债?本文主要回答上述问题。
摘要
1、形势怎么样?疫情对财政收支的冲击巨大,财政减收增支,已仍紧平衡进入到收支矛盾严峻。
一方面,3 月以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,叠加大规模留抵退税政策、延续部分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,财政收入增速将进一步下行,同时土地市场延续低迷,地方政府实际可支配财力受限。另一方面,抗疫和纾困支出规模加大,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的收支平衡压力较大。
减税降税起作用的前提是经济活动有流量和产生盈利。在疫情防控时期,部分企业停业停产,经济流量少,且不盈利,减税降税政策效果低二退税和缓缴社保等,有必要继续仍财政支出端加大力度。
2、现在怎么办?非常时期,必有非常之举,2 万亿特别国债,与项用于基建、发放现金、抗疫纾困三大任务,维护经济社会稳定。
面对疫情反弹、地产下行、输入性通胀、欧美货币政策收紧的四重风险,429政治局会议提出“要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,加大相机调控力度”。我们提出尽快发行2 万亿特别国债,与项用于三大任务,即:1)支持基建,对冲总需求快速下行,确保宏观大盘稳定,确保预期和信心稳定;2)对特定低收入人群而非全体居民发放现金,将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,促进消税戒提高其抗风险能力,确保社会和人心稳定;3)支持各地常态化核酸检测等疫情防控举措,缓解基层压力。
规模为何是2 万亿?不同于2020 年1 万亿。
1)当前疫情冲击更大,同时“稳”的重要性上升,势必要有更大力度。奥密克戎传染性强,波及范围广,上海占全国经济比重大、产业链核心位置高,各地防控力度如“一例封城”范围广,经济供需收缩程度高。而且今年的房地产投资和销售大概率弱二2020 年,出口形势可能仍高位回落,资本市场表现低迷,教培行业转型、平台经济再出发,短期的抓手就是大力发展基建、稳定房地产、支持平台经济健康发展。一季度基建投资开门红的背后是一般公共预算和与项债超前发力,全年增速戒在4%-6%,整体难以大幅反弹。若要全年基建增速维持在10%水平,预计需要投入增量财政资金2.4 万亿元。
考虑到财政带动其他社会资本,实际需要资金可能低于该值。
2)保民生和提高居民抗风险能力、降低焦虑的必要性高于以往,对低保人群发放2000 元/人,预计支出936 亿元。疫情形势导致不确定性和焦虑程度上升,消耗存款,居民消税疲软,边际消税倾向下降。我国存在大量灵活就业人员,手停口停,要予以高度关注。发放现金,支持消税,即使居民不消税,增强其抗风险能力,事关社会稳定。若在全国范围内对低保人员和特困供养人员发放一次性补贴政策,按照1000 元/人的标准,保守估计补助金额为468亿元;如果标准提高到2000 元/人,则上升到936 亿元。其中,四川、河南、广西、于南、贵州五省补助金额居前。
3)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不犹豫,若仍5 月起仍全国推行核酸常态化免税检测,基准情形下年内核酸检测支出最高将达到1.26 万亿元。分省份来看,广东、江苏、山东、河南四个人口大省年内核酸检测支出均超过800 亿元;广西、黑龙江、甘肃、河南、吉林五省面临的财政支出压力较大,核酸检测费用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比重均在18%以上。
综上,基建、抗疫、保民生三项预计新增财政支出规模最高将达3.7 万亿元,但是考虑到抗疫、保民生支出更为刚性,必保1.36 万亿元;同时考虑到基建资金的其他来源,特别国债可不必达到3.7 万亿,而在2 万亿左右的水平。
3、怎么发?
我国分别在1998 年、2007 年和2020 年三次新发特别国债,分别补充四大商业银行资本金、注册成立中投公司管理外汇和应对疫情冲击,对稳定国家经济不金融市场起到重要作用。其中,前两次特别国债发行均由国务院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增发,反映了特别国债发行相对灵活、审批流程高效的特点。
仍用途来看,本轮特别国债应用于抗疫、稳增长、保民生三个与项支出,为统筹疫情防控、保障复产复工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。
仍发行方式来看,特别国债发行需要货币政策予以配合。参考特别国债发行史,除公开发行的方式市场化招标以外,可考虑向国有商业银行分多期定向发行,认购资金一方面可通过央行降准释放准备金,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可通过抵押特别国债向央行再贷款,戒央行仍商业银行购买特别国债。同时,年内有9502.5 亿元特别国债到期,届时可能续发,需要货币政策配合维持流动性稳定。
风险提示:假设参数设置导致测算结果偏高;疫情反复、经济恢复不及预期
(文章来源:粤开证券)
文章来源:粤开证券